台南市火車站→成功路→文賢路→左轉至和緯路→右轉至賢北街→左轉賢北街195巷22號(工廠位置)
所謂「冷泡茶」,就是以冷水來沖泡茶葉,可以說是顛覆傳統的一種泡茶方法, 因為就一般喝茶的觀念,是以熱茶為主。但是學生、開車族或是登山族,若是要喝茶,除非先泡好茶,等熱茶涼了之後再裝進罐子中,相當不方便。
現在只要有買得到礦泉水(600cc),就可以將2g~3g的茶葉置入,浸泡約一小時後,就可以享受既好喝又保健的冷泡茶,不過切記,在浸泡的過程中要放在冷藏,冰箱放置一週內要飲用完畢;否則新鮮的茶葉浸水之後會壞掉。以冷水泡茶,味道更香醇甘美,可為炎熱的夏天帶來與眾不同的清爽選擇。
許多人可能都聽說:隔夜茶不要喝,認為喝隔夜茶會傷胃。其實這句話應該更嚴謹一點,因為就飲用安全性而言,一杯泡好的茶如果沒有加蓋子、沒有冷藏。一直擺在室溫下暴露在空氣中,當然會有落菌生長造成污染,任何食品這樣放入了都會壞,因此喝茶最好「趁熱」飲用,或者是低溫儲藏。此外,就飲用品質來說,經高溫沖泡的茶一旦冷卻,其所溶出的兒茶素和咖啡因,則容易形成複合物而沈澱下來,茶湯中有益人體的成分也就大量的減少了。
而相同的問題地出現在罐裝的茶飲料中。在加工的製程裡,為使罐裝茶得以保存較久,一般在高溫萃取、裝罐、封罐後,即快速冷卻,但所產生的沈澱物問題,卻會降低賣相;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工廠都會先將沈澱物去除,如此一來,也就等於將具有生理效果的成分給去除了。
文章來源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
在茶藝展示或品質評定過程,為求茶質儘速呈現,常以「溢壺」或「溫潤泡」方式濾除茶沫,而袋茶或大壺沖泡則無此必要,表示「第一泡茶」之「洗滌」功能並非流程主要訴求。因此,網路謠言「不喝第一泡茶」實與農藥無關。
目前臺灣允許在茶園中進行病害防治所使用的藥劑,係採安全性高及水溶性低的藥劑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(以下簡稱茶改場)歷年檢測茶乾農藥殘留及評審茶湯品質之國際標準作業流程,均未廢棄第一泡茶,亦未曾發現茶湯農藥殘留過量案件與第一泡茶湯廢棄與否有關。
茶葉上若有殘留農藥是否可以沖泡出來,或連續沖泡下其溶出情形等問題,相當的複雜並沒有簡單的答案。概略地說,凡是茶葉上殘留的農藥屬於水溶性較高者,例如,美文松、達馬松、加保扶及納乃得等,沖泡後較容易出現在茶湯中;而水溶性較低者 (屬脂溶性,如賽滅寧、芬化利等),在茶湯中的殘留量就相對少很多,通常無法測出,而目前茶葉推薦用藥多屬非水溶性。在連續沖泡時,每一泡茶湯的分佈量及其是否集中在第一泡中,並無定論。
文章來源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